皮脂腺增生(Sebaceous-Hyperplasia)-1200x1214.jpg

皮脂腺增生(Sebaceous Hyperplasia)是一種良性皮膚病變,其特徵是皮脂腺的腫大或過度增生。皮脂腺是皮膚的重要腺體,負責分泌皮脂,以保護皮膚和頭髮的健康。當皮脂腺受到刺激或發生異常變化時,就會出現增生的情況,引發皮膚外觀問題。本文將探討皮脂腺增生的原因,並介紹相應的治療方法。

推薦閱讀:【皮膚科專科醫生解析】從扁平疣、汗管瘤、粟粒疹(油脂粒)到皮脂腺增生的症狀和治療方法


汗管囊瘤-1200x1214.jpg

汗管瘤,又稱汗管囊瘤,是一種常見的皮膚良性腫瘤。它通常長在眼睛附近,有時候也可能出現在腹部、前胸和手臂上方。它們看起來是一些圓形的、肉色的、光滑的細小突起粒粒。有些人會搞錯把它們當成是脂肪粒(粟粒疹)、油脂粒或扁平疣。一般來說,長汗管瘤並不會讓人感到不舒服,也不會出現脫皮或者粗糙的情況,但是它們會影響外觀,而且隨着年齡的增長汗管瘤數目還有機會慢慢增多。

皮膚科醫生常見的皮膚疣相關病症:扁平疣 | 生殖器疣 | 足底疣 | 尋常疣


粟粒疹(粟粒腫)-1200x1214.jpg

粟粒疹就是粟粒腫,是一種常見的皮膚問題!它們看起來就像是小小的白色米粒,不痛也不癢。通常它們藏在臉部肌膚裡,有時候會在額頭、臉頰和鼻子出現。成因是由於角質積聚在肌膚表層下形成的,尤其發生在嬰兒身上,因為他們的肌膚代謝功能尚未完全成熟。如果成人出現粟粒疹,則可能是由於肌膚毛孔受損或者陽光損傷等因素導致的。不過,大多數粟粒疹都會自行消退。

推薦閱讀:濕疹病因及症狀全解析:預防、治療一次了解!


扁平疣具有傳染性-1200x1214.jpg

臉部出現小顆粒可能造成皮膚不平整,影響外觀,許多人可能會擔心是否罹患扁平疣,因為這種情況通常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(HPV)感染引起,具有傳染性。扁平疣是皮膚科醫生經常遇到的一種皮膚問題。除了扁平疣外,還有其他常見的皮膚問題,如汗管瘤、粟粒疹(油脂粒)、皮脂腺增生等,它們在外觀上與扁平疣相似,但其成因和治療方法卻各不相同。這篇文章將解釋這四種常見的皮膚問題,幫助您辨識和治療它們。


鬼剃頭-1-1200x1214.jpg

撰文: 胡惠福醫生 (皮膚科專科醫生)

鬼剃頭(斑禿)是什麼?

鬼剃頭,醫學名稱為圓禿、斑禿 (Alopecia Areata),是皮膚科常見的脫髮成因。鬼剃頭屬於自身免疫系統疾病,當白血球細胞攻擊自己的毛囊,便會產生發炎反應,導致毛髮不斷脫落,頭部通常會出現圓形塊狀的禿髮病徵。任何年齡或性別都有可能出現鬼剃頭,特別是20-30歲人士,近90%患者會在40歲之前發病,而每個人一生約有2%機率會出現鬼剃頭。

鬼剃頭成因是什麼?

目前醫學界尚未確定鬼剃頭原因,但相信與基因遺傳及身體免疫系統失調有關,導致淋巴白血球細胞錯誤攻擊成長中的毛囊,並使其出現發炎反應,令毛髮不斷脫落。此外,精神壓力、缺乏睡眠、焦慮、情緒低落等因素,都有機會誘發免疫系統失調,引致鬼剃頭。

鬼剃頭的病徵?

鬼剃頭可以出現在身體上任何有毛髮的部位,最常見及多數最先發病的患處是頭皮,但眉毛、眼睫毛、腋毛、鬍子或其他部位的毛髮也有機會脫落。患者頭皮通常會出現一個或多個如硬幣大小的圓形塊狀禿髮,患處表面光滑,沒有紅腫發炎,重新長出的頭髮或會較白較短。部分患者更會出現廣泛脫髮,大約5-10%的患者會進展到全部頭髮脫落,稱為全禿 (Alopecia totalis),甚至出現全身毛髮脫落,包括眉毛、腋毛、鬍毛、陰毛等,稱為普禿 (Alopecia universalis)。

某些因素會增加全禿的可能性或增加鬼剃頭復發的機會,包括在兒童時期發病、廣泛性脫髮、沿著頭部周邊 (沿著顳骨與枕骨) 的帶狀型脫髮、病情超過一年、伴隨指甲變化、異位性體質、家族有斑禿病史、或患者本身伴隨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。大約10-20%的患者會有指甲病變,當中以點狀凹陷最常見,其他包括指甲變薄、變脆、縱紋、包式凹痕及粗糙等。

鬼剃頭

鬼剃頭的共病

除脫髮症狀外,少數患者還可能有其他自體免疫性或全身性疾病,如甲狀腺疾病、白蝕、濕疹、紅斑狼瘡、糖尿病及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。

鬼剃頭會否自行痊癒?

由於鬼剃頭患者的毛囊並沒有壞死,毛髮是有自癒的能力再重新長回。鬼剃頭範圍較小的患者即使沒有接受治療,一般也可自行痊癒,約50%患者可於1年內重新長出頭髮。但部分患者的斑禿也可以持續多年,甚至長久持續。

鬼剃頭治療方法

目前未有根治鬼剃頭的方法,但有多種治療鬼剃頭方法可以改善病情。鬼剃頭治療方法則視乎脫髮面積而定。皮膚科醫生治療目標是減輕發炎反應、減少脫髮速度,及加速毛髮再生。

如果鬼剃頭面積少於50%,皮膚科醫生可以選擇的治療方法包括局部塗抹外用類固醇藥水、局部注射類固醇藥物、局部塗抹外用5%米諾地爾 (Minoxidil) 生髮藥水等。如果鬼剃頭面積多於50%,皮膚科醫生可以選擇的治療方法則包括局部免疫治療、口服類固醇、口服JAK抑制劑等。

治療鬼剃頭藥膏

局部塗抹類固醇藥膏: 把類固醇藥膏塗抹至脫髮區域,以改善鬼剃頭,療程大約需要3至6個月,由於鬼剃頭的毛囊發炎位置較深,一般塗抹類固醇的效果並不理想,副作用包括皮膚變薄萎縮、微細血管擴張、色素問題等。若持續塗抹類固醇藥膏6個月後,仍未見明顯療效,皮膚科醫生便會考慮停止用藥,改用其他方式治療鬼剃頭。

局部注射類固醇藥物: 類固醇注射的治療效果比塗抹類固醇藥膏更好,即是直接將類固醇注射至患處皮膚內,可抑制鬼剃頭內的毛囊發炎反應,改善頭髮生長。患者需要局部每4星期注射一次類固醇,一般用藥大約1至2個月便會有明顯療效,副作用包括皮膚變薄萎縮、微細血管擴張等。若注射類固醇藥物6個月後仍無明顯改善,皮膚科醫生便會考慮停用。

局部塗抹外用5%米諾地爾 (Minoxidil) 生髮藥水: 米諾地爾 (Minoxidil) 具有改善頭皮血液循環、提供頭皮充足營養,並刺激毛髮生長的功效,用作斑禿的輔助治療,建議與外用類固醇合併使用更有效。患者需每天塗抹2次生髮水於患處上,一般需持續使用約3至6個月才可見到成效。

局部免疫治療: 用於對外用藥物反應不佳或症狀嚴重斑禿的患者 ,例如塗抹免疫調節藥劑 Diphenylcyclopropenone (DPCP) 於斑禿患處,以引起接觸性過敏反應,產生抑制性或調節性T細胞來對抗毛囊發炎反應,以減輕脫髮症狀,並幫助頭髮恢復生長。治療需要半年至一年才可見效,但是對於全禿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差,未必能令患處頭髮完全長出,而且一旦停止用藥,部分患者新長出的頭髮可能又會再次脫落。藥物副作用包括局部濕疹、痕癢、水疱、淋巴結腫大、局部色素沉澱等。

口服JAK抑制劑,例如可逆性JAK1和JAK2抑制劑,屬每日服用一次的口服藥物,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核准可用於治療成人嚴重斑禿,特別是對傳統治療反應不佳的嚴重鬼剃頭患者。

JAK是免疫功能細胞表面受體,是用來傳遞細胞內訊息的一種酵素,與多種炎症及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發病過程有關。口服JAK抑制劑可以直接抑制體內發炎激素的生成,降低與T淋巴細胞相關的毛囊發炎反應,相信可以促進處於休止期的毛囊進入生長期,加速毛髮生長。

有研究顯示,成人嚴重斑禿患者在接受口服JAK抑制劑後的第36週,與安慰劑治療的患者相比,接受口服JAK抑制劑治療的患者頭皮毛髮再生有統計學意義的顯著改善,達到80%或以上頭皮毛髮覆蓋率的患者比例顯著高於安慰組。口服JAK抑制劑常見的副作用包括上呼吸道感染、頭痛、血脂異常、暗瘡等,但嚴重副作用包括嚴重感染、癌症及血栓形成等風險也須留意。

鬼剃頭常見問題

Q1:鬼剃頭會好嗎?

鬼剃頭患者的毛囊並未受損,因此毛髮具有再生的潛力。即使是範圍較小的患者,如果沒有接受治療,一般也能自行康復,大約有50%的患者在1年內可以重新長出頭髮。然而,有些患者的斑禿可能會持續多年,甚至是長期存在。

Q2:鬼剃頭要看醫生嗎?

儘管有些患者可能會自行康復,但有些情況可能需要醫療干預才能有效處理。皮膚科醫生指導推薦可以幫助患者確診並提供適當的治療方案,以促進頭髮再生並控制症狀。

撰文:胡惠福醫生 Dr. Wu Wai Fuk

皮膚科專科醫生 SPECIALIST IN DERMATOLOGY

此資訊只作參考用途,並非對個別個案提供診斷及治療。若有任何皮膚問題,請諮詢您的皮膚科專科醫生。


暗瘡-1-1200x1214.jpg

撰文: 胡惠福醫生 (皮膚科專科醫生)

暗瘡,又稱為青春痘,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慢性炎症皮膚病,在青春期的時候最為常見,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長過粉刺暗瘡,多發於面部、上胸、背部等等,雖然大多數時候會自癒,但有時候會留下暗瘡印及疤痕,影響外觀,對心理和社交都會產生不良影響。

推薦閱讀:扁平疣千萬別擠!5種方法治療扁平疣


黑色素瘤-1200x1214.jpg

撰文: 胡惠福醫生 (皮膚科專科醫生)

您是否有注意到身上的墨痣正在逐漸擴大?這可能是身體在發出警訊,暗示著黑色素瘤的風險正在增加。接下來,我們將討論墨痣擴大的原因,並學習如何辨認黑色素瘤症狀!

什麼是黑色素瘤?

幾乎每個人的身上或多或少會有黑痣,它是表皮層與真皮層之間的黑色素細胞增生導致的,如果黑痣出現異常特徵,便有機會轉化為黑色素瘤。黑色素瘤是增長速度最快的惡性腫瘤之一,也是最危險的皮膚癌,轉移的概率很高,死亡風險較高,皮膚科醫生表示:及早治療和預防黑色素瘤極為重要。

黑色素瘤初期有什麼症狀?

很多人不會去注意身上出現的黑痣,而出現不尋常黑痣是黑色素瘤早期症狀,皮膚專科醫生表示,黑痣的數量增加和發生黑色素瘤的風險有關,即是身上的黑痣越多,出現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便較高。

如果黑痣的形態發生變化,邊緣不規則,不對稱,顏色深淺不一,直徑超過0.6cm,而且在短期變大,有明顯的癢、痛、流血、潰爛等現象時,就便有可能是黑色素瘤的症狀。

皮膚科醫生_黑色素瘤

哪些人比較容易黑色素瘤?黑色素瘤的高危素?

黑色素瘤成因相信是DNA出現複製錯誤,導致細胞的增殖分化出現異常,繼而發展為惡性腫瘤。

近年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病率正在上升。皮膚科醫生表示,各個年齡層都有機會發病,不過主要集中在50至60歲。皮膚較白,身上有較多黑痣,而且經常曝曬的人較易發病,另外也有遺傳傾向,有黑色素瘤的家族史人士會較易發病。

黑色素瘤發病率在皮膚癌的所佔比重不高,但卻是皮膚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,所以市民需提高警覺。

皮膚科醫生_黑色素瘤

皮膚科醫生_黑色素瘤

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上黑色素瘤?

早期黑色素瘤是可以根治的,所以及早發現很重要。一般而言,可以根據ABCDE法則去判斷是否可能患上黑色素瘤:

  • A(Asymmetry不對稱):黑痣呈現不規則形狀,沒有明顯的對稱結構;
  • B(Border邊緣):黑痣的邊緣不規則,呈鋸齒狀,沒有特別明顯的邊界;
  • C(Color 顏色):黑痣的顏色深淺不一,不均勻;
  • D(Diameter 直徑):黑痣直徑超過0.6cm,而且隨時間變大;
  • E(Evolving 改變):黑痣在短時間內快速擴大,凸起,顏色發生改變,有明顯的癢、痛,而且出現出血、破損的症狀。

如果有以上的症狀出現,最好盡快診治。

皮膚科醫生_黑色素瘤

黑色素瘤如何預防?

皮膚科醫生建議推薦,平日應做好防曬措施,尤其是膚色較淺人士。避免長時間的日光曝曬,外出時最好塗上防曬霜,使用太陽傘,是預防黑色素瘤發生的有效方法之一。

如果你只是單純長了墨痣,想了解如何脫墨,可以查看這篇文章:皮膚科醫生詳解脫墨方法

常見問題

Q1:懷疑患上黑色素瘤怎麼辦?

當你注意到身體上的痣出現以下情況時,應特別注意:不對稱、邊緣不規則、形狀不規則、顏色改變或不均勻、直徑超過 0.6 公分、出現潰瘍或容易出血。一旦發現這些情況,盡早找皮膚科醫生進行評估和檢查。

Q2:哪些人容易得黑色素瘤?

黑色素瘤的發病年齡範圍廣泛,但主要集中在50至60歲之間。皮膚較白且有較多黑痣,以及經常暴露在陽光下的人,更容易罹患黑色素瘤。此外,遺傳因素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,家族中有黑色素瘤病史的人群更容易患病。

撰文:胡惠福醫生 Dr. Wu Wai Fuk

皮膚科專科醫生 SPECIALIST IN DERMATOLOGY

此資訊只作參考用途,並非對個別個案提供診斷及治療。若有任何皮膚問題,請諮詢您的皮膚科專科醫生。


皮膚科脫墨方法-1-1200x1214.jpg

撰文: 胡惠福醫生 (皮膚科專科醫生)

墨痣是皮膚科醫生常見的皮膚問題。墨痣可以生長在身體任何部位,有些是在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形成,有些則是在後天才會出現,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,出現墨痣的概率也越大。墨痣出現在臉上有機會影響外觀,越來越多人向皮膚科醫生詢問脫墨詳情。

墨痣是怎麼形成的?

墨痣是皮膚表面出現色素凝聚,黑色素在皮膚局部增加引起的,如果黑色素在真皮層沉積凝聚,墨痣的顏色就與其所處的位置有有關,就被稱為真皮層痣,顏色會較淺,如果是在真皮層與表皮層之間,則被稱為交界痣,顏色會較深。

墨痣是怎麼形成的

墨痣會癌變?

大部分的墨痣都是良性墨痣,除非因外觀問題,否則脫墨不是必需。如果墨痣出現異常,便要小心會否病變成黑色素瘤,應盡快找皮膚科醫生檢查。

市民平日可以通過一些墨痣症狀,以判斷墨痣是否已經病變,例如:左右兩邊不對稱、沒有明顯的邊界、顏色深淺不一、直徑超過6毫米,在短時間內大小顏色發生改變。如果有這些症狀,一定要盡快去尋找皮膚科專科醫生檢查,以及早發現黑色素瘤。

墨痣是否會癌變

皮膚科脫墨有哪些方法?

最常用的脫墨方法有兩種,包括激光脫墨或手術切除。在進行脫墨前,皮膚科醫生會先確定墨痣是否為良性,若發現墨痣出現異常,便要避免用激光脫墨,以免拖延診斷治療,皮膚科醫生可能會進行皮膚切片檢測,以確認皮膚細胞組織情況,排除黑色素瘤的可能性。

皮膚科脫墨方法

激光脫墨 VS 手術切除墨痣:它們有什麼好處?

手術切除的脫墨方法是直接切除墨痣,然後縫合傷口,好處是可以一次性解決,而且手術切除一般都會切除得比較乾淨,復發率會較小,但是留疤的概率會比較大。

激光脫墨常會用到二氧化碳激光,完成之後會有小傷口結痂,會在一到兩週後脫落,好處是傷口較表面,留疤風險較低,也適合較小的墨痣,不過可能需要多次治療,而且有一定概率會復發。

激光脫墨

激光脫墨之後需要注意什麼?

激光脫墨之後會留下傷口,個人需要時刻注意傷口的清潔,保持傷口乾爽,避免出現傷口感染,在結痂之後等待自然脫落,也要避免暴曬,如果傷口較大,皮膚科醫生會推薦使用抗生素防止傷口感染。

皮膚科醫生建議,在日常生活中,也要經常保養皮膚,避免暴曬,出門時多使用太陽傘,塗抹防曬霜等,若是易流汗的體質,在出門是要隨身攜帶紙巾或手帕;在洗澡的時候水溫不要太高,避免皮膚燙傷。

常見問題

Q1:接受脫癦/脫痣療程後,會留疤嗎?

接受脫墨/脫痣療程後,留疤的概率會因治療方法而異。手術切除的方法可以一次性解決,但留下的疤痕概率較高;而激光脫墨通常使用二氧化碳激光,治療後傷口會結痂,約一到兩週後脫落,留疤風險較低,特別適合較小的墨痣,但可能需要多次治療且有復發機率。

撰文:胡惠福醫生 Dr. Wu Wai Fuk

皮膚科專科醫生 SPECIALIST IN DERMATOLOGY

此資訊只作參考用途,並非對個別個案提供診斷及治療。若有任何皮膚問題,請諮詢您的皮膚科專科醫生。


皮膚癌-1200x1214.jpg

撰文: 胡惠福醫生 (皮膚科專科醫生)

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(HKCR)數據顯示,皮膚癌屬於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,畢竟大多數癌症一旦到了中後期就幾乎無法完全治療。而皮膚癌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癌症,因為是在皮膚上,比較容易被發現,治癒率較高,與其他的癌症一樣,越早發現,治癒的概率越高。

皮膚癌相關數據

皮膚癌初期症狀

皮膚癌主要分為非黑色素瘤皮膚癌黑色素瘤皮膚癌,這些皮膚癌症狀都各不相同。

非黑色素瘤皮膚癌主要分為兩種,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

基底細胞癌初期症狀通常是會先長出一塊沒有痛楚的突出腫塊,生長緩慢,會逐漸侵蝕周圍的皮膚,但較少轉移到的其他的器官,所以致死率很低。

與基底細胞癌不同,鱗狀細胞癌有較大的惡性趨勢,在早期會有一個小腫塊,會隨時間慢慢變大,之後會開始潰爛腐壞。

而黑色素瘤皮膚癌是因為黑色素細胞癌變而成,屬於比較少見的皮膚癌。在初期,患者通常會在皮膚上出現黑斑,之後會慢慢變大,而且形狀呈不規則狀,會快速轉移到其他部位,診斷後要盡快治療。

皮膚癌種類及病徵

最常見的皮膚癌種類有三種,分別是基底細胞癌(佔70-85%)、鱗狀細胞癌(佔15-20%)、黑色素瘤皮膚癌(佔5%)。而在真皮組織和皮下組織的軟組織肉瘤就很少發生。

基底細胞癌

基底細胞癌有幾個特點:一是生長得慢,因為比起其他的惡性腫瘤,基底細胞癌生長的速度很慢,這也是它經常被忽略的原因;二是發生轉移的概率很低,基底細胞癌很少侵入其他的器官,最多只會侵蝕附近皮膚;三是致死率十分低,正因為基底細胞癌幾乎不會轉移,所以致死率很低。及早發現通常可治愈。

白人得了基底細胞癌一般是肉色或者粉紅色,與白人不同,而亞洲人的基底細胞癌一般是黑色,長得和很像,所以才經常會被忽略。如果你身上有那一個痣會出現破損流血的現象,仔細觀察表面還有一些血管,便要小心患有基底細胞癌,皮膚科醫生建議進行詳細的檢查。

鱗狀細胞癌

鱗狀細胞癌是鱗狀細胞發生病變之後的結果。與基底細胞癌不同,鱗狀細胞癌比較容易發生轉移。如果太遲發現會入侵血管和淋巴管,再轉移到其他的器官,於此時進行手術切除也有復發的可能,預後情況較差。

鱗狀細胞癌多發生在經常曬傷或者燒傷的皮膚上,而且生長較基底細胞癌快,有較高的侵略性和擴散性,而且鱗狀細胞癌的外表形狀各異,一般都是提取了活組織樣本檢查之後再診斷。

鱗狀細胞癌

黑色素瘤皮膚癌

黑色素瘤皮膚癌屬比較罕見的皮膚癌中一種,女性患者的黑色素瘤皮膚癌通常發生在大腿上,而男性多發生在背部。雖然這種皮膚癌比較少見,但卻是十分容易轉移的皮膚癌,只有在初期發現才有治癒的機會。

黑色素瘤是目前最危險的皮膚癌,也是皮膚癌患者中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。不過黑色素瘤皮膚癌在白種人身上比較常見,有些是由痣轉變而來,如果出現墨痣突然變大,而且邊緣不規則,顏色發生變化,同時伴有瘙癢的情況出現,必須盡早醫治。

延伸閱讀:哪些人比較容易患上黑色素瘤?

如何進行自我監察是否可能患皮膚癌?

皮膚癌診斷方法有很多,但如果身上的黑痣具有ABCDE法則等外觀上的可疑特徵,便有機會是黑色素瘤皮膚癌:

  • A (Asymmetry): 黑痣出現左右不對稱
  • B (Border): 黑痣的邊緣不規則
  • C (Color): 黑痣的顏色不均勻、有多種顏色
  • D (Diameter): 黑痣的直徑大於6厘米
  • E (Evolution): 黑痣出現快速變化,例如變大、突起、出現潰瘍或流血等;

所以當發現身體上某處皮膚出現不規則形狀的黑色素墨或痣,就要盡早接受診治。

皮膚科醫生推薦

皮膚癌預防

  1. 防曬

皮膚癌發生的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日曬,紫外線暴曬就是皮膚癌的主因,所以預防皮膚癌最重要的就是防曬,避免長時間暴曬,出門的時候可以遮太陽傘、塗防曬霜

  1. 健康飲食

與其他的癌症一樣,健康飲食,多補充維生素,增加身體免疫力,是預防皮膚癌發生的有效方法之一,特別要多吃水果蔬菜;

  1. 適當運動

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多運動、強身健體,適當的運動有助於增強身體免疫力。記住,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皮膚癌的關鍵之一。

皮膚科醫生意見

皮膚癌是一個比較容易發現的癌症,因為皮膚癌發生的時候,皮膚一般會有異常,肉眼可見。和大多數癌症一樣,越早發現,治療皮膚癌成功的概率就會越大。綠色飲食,適當運動,注意防曬,保持健康生活,可以預防大多數癌症。

更多閱讀:脫墨的方法有哪些?

皮膚癌常見問題

Q1:皮膚癌有什麼徵兆?

一般來說,皮膚癌主要有三種類型:基底細胞癌(佔70-85%)、鱗狀細胞癌(佔15-20%)和黑色素瘤(佔5%)。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,轉移風險低,但容易被忽略,主要表現為肉色或粉紅色斑塊。鱗狀細胞癌則較易轉移,通常形成於曬傷或燒傷皮膚處,生長速度較快。而黑色素瘤雖然罕見,但是容易轉移,女性患者常見於大腿,男性則多發生在背部。

Q2:如何有效預防皮膚癌?

預防皮膚癌的關鍵在於避免紫外線的傷害。出門前應塗抹高SPF值的防曬霜,並選擇遮陽帽和太陽眼鏡,以減少暴露於陽光下的時間。此外,保持健康飲食也是預防皮膚癌的重要一環,多攝取富含維生素的水果和蔬菜,有助於增強免疫力,進而抵禦皮膚癌的風險。適度的運動也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,建議定期運動,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。

撰文:胡惠福醫生 Dr. Wu Wai Fuk

皮膚科專科醫生 SPECIALIST IN DERMATOLOGY

此資訊只作參考用途,並非對個別個案提供診斷及治療。若有任何皮膚問題,請諮詢您的皮膚科專科醫生。


© Precise Dermatology & Laser Centre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