濕疹泛指皮膚痕癢、發炎紅腫現象。目前醫學界已研發生物製劑,皮膚科醫生可把它用於中度至嚴重異位性濕疹,為治療作出新突破。
異位性濕疹 (Atopic eczema)
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 (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)
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 (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)
汗皰疹 (Dyshidrotic eczema/Pompholyx)
盤形濕疹 (Discoid eczema)
神經性皮膚炎 (Neurodermatitis/Lichen simplex chronicus)
脂溢性皮膚炎 (Seborrheic dermatitis)
淤滯性皮膚炎 (Stasis dermatitis)
皮膚科醫生視乎濕疹嚴重程度而決定治療方法:
此資訊只作參考用途,並非對個別個案提供診斷及治療。如有任何皮膚問題,請諮詢皮膚科專科醫生。
銀屑病,俗稱牛皮癬,屬自身免疫系統疾病,皮膚會出現增厚斑塊。目前醫學界已研發生物製劑,皮膚科醫生可把它用於中度至嚴重銀屑病,為治療作出新突破。
成因未明,相信與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,免疫系統會出現自我攻擊現象,T淋巴細胞會產生發炎因子,導致皮膚角質層不斷變厚,並形成皮屑。
患者會出現粉紅色丘疹或斑塊,表面有銀色皮屑,可以影響身體任何位置,包括頭皮、耳外殼、手肘、手指關節外側、背部及膝部、生殖器官、指甲、手板及腳板等。
銀屑病可引致多個器官長期發炎,與多種共病有關,例如銀屑病關節炎、肥胖、代謝綜合症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血管疾病 (例如心臟病及中風等)、虹膜炎、炎症性腸病等。
皮膚科醫生會根據病情嚴重性而決定治療方法:
生物製劑屬於新型的藥物,能直接抑制引起銀屑病的發炎細胞因子,從而紓緩活躍體內的炎症,有效消除銀屑病斑塊。相比傳統口服藥物,生物製劑成效較佳,副作用也較少。生物製劑例子包括: 抗腫瘤壞死因子 (TNF)、抗白細胞介素12/23 (IL-12/23)、抗白細胞介素17A (IL-17A)、抗白細胞介素23 (IL-23)。
此資訊只作參考用途,並非對個別個案提供診斷及治療。如有任何皮膚問題,請諮詢皮膚科專科醫生。
暗瘡,又稱為青春痘,是皮膚科醫生常見的皮膚問題,主要影響青少年及成年人士。
若女性暗瘡患者同時出現經期不規則、肥胖等症狀,便要排除卵巢多囊症等內分泌問題。
暗瘡主要影響皮脂分泌旺盛的位置,例如面部T字位、胸部及上背等。早期的暗瘡會出現黑頭、白頭粉刺,而後期暗瘡則會出現丘疹、膿疱,甚至出現囊腫性暗瘡。若暗瘡患處過度發炎,復原後便有機會出現色素沉澱、暗瘡疤痕等問題。
治療方法視乎暗瘡嚴重程度:
此資訊只作參考用途,並非對個別個案提供診斷及治療。如有任何皮膚問題,請諮詢皮膚科專科醫生。
玫瑰痤瘡是常見的慢性皮膚病,主要影響 30至50歲的女性,是皮膚科醫生經常處理的問題。面部中央位置會出現紅斑、微絲血管擴張、丘疹或膿皰,嚴重時甚至會出現「酒渣鼻」或「酒糟鼻」。
玫瑰痤瘡的成因尚未明確,相信與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因素有關,包括免疫系統失調、對皮膚蟎蟲產生發炎反應、紫外線傷害、皮膚保護屏障減弱、面部血管失調擴張。
患者需避開玫瑰痤瘡的誘因,治療方法則視乎患者病徵及嚴重程度:
此資訊只作參考用途,並非對個別個案提供診斷及治療。如有任何皮膚問題,請諮詢皮膚科專科醫生。
人體正常頭髮量大約有十萬條,平均每天會脫落大約50-100條頭髮。如果每天脫落超過100條頭髮,或頭髮由粗變得幼細,便算有脫髮問題。當頭髮的新陳代謝受到影響,毛囊生長便會受阻而引致脫髮。
脫髮成因有很多種,包括雄激素性脫髮、斑禿、心理或生理壓力過大、營養攝取不足、體重突然減輕、經常電髮染髮、女性產後脫髮。若身體有隱疾,亦可引致脫髮,例如缺鐵性貧血、甲狀腺功能失調、紅斑狼瘡、長期病患如肝腎功能衰竭等。
皮膚科醫生會視乎脫髮成因而決定治療方法:
此資訊只作參考用途,並非對個別個案提供診斷及治療。如有任何皮膚問題,請諮詢皮膚科專科醫生。
癦痣是皮膚科醫生常見的問題,而激光脫癦、激光脫痣亦越趨普遍。
癦痣是黑色素細胞在皮膚內增生所致,與遺傳及紫外線影響皮膚有關。癦痣可以出現於身體任何部位,部分在出生時已經形成,亦有部分在後天才出現。年紀越大,出現癦痣的機會越大。癦痣顏色是乎黑色素細胞聚集於皮膚的深度而定,如果癦痣位於淺層皮膚,顏色會比較深色,例如呈深黑色或深啡色;至於深層的癦痣,則比較淡色,例如呈藍色。
如果癦痣出現皮膚癌可疑變化,應盡早找皮膚科醫生檢查,另可每隔一年作定期全身的皮膚檢查。醫生會利用皮膚鏡去增強診斷的準確度,並按照需要進行皮膚活組織切片檢查。市民平日應自行留意皮膚癦痣有否ABCDE的可疑癌變特徵﹕Asymmetry (不對稱)、Border (邊界)、Color (顏色)、Diameter (直徑) 和Evolution (改變)。如果癦痣左右兩邊不對稱、邊緣沒有明顯邊界、顏色深淺不一、直徑超過6毫米、形狀大小有所改變,甚至出現痕癢、疼痛、出血、難以癒合的傷口或皮膚潰瘍,便要盡早求醫。
如屬良性癦痣,醫生會根據癦痣的大小、位置、及患者個人喜好,而採用磨損型激光脫癦,例如二氧化碳激光,或手術切除方法去除癦痣。
如懷疑癦痣具有皮膚癌特徵,便應用手術方法切除,並進行皮膚活組織細胞病理學分析。磨損型激光並不適合懷疑有癌症變化的癦痣。
此資訊只作參考用途,並非對個別個案提供診斷及治療。如有任何皮膚問題,請諮詢皮膚科專科醫生。
疣是皮膚科醫生經常處理的皮膚病。疣由人類乳頭瘤病毒(HPV)感染所引致。患者皮膚會出現啡黃色或肉色突起的顆粒或硬塊。疣可以出現在身體任何位置,常見的位置包括面部、頸部、手或腳。由於疣具有傳染性,數量可以隨時間增加,最初可能只有幾粒,後來演變成數十至數百粒不等。
疣是由HPV感染所導致,病毒可以透過接觸患者的皮膚,或接觸帶有HPV病毒的物件而傳播,例如與患者共用毛巾、赤腳於公共泳池或健身室行走等,並可在家人之間互相傳播。
扁平疣 (plane warts / flat warts)
尋常疣 (common warts)
腳底疣、足底疣 (plantar warts)
治療除了改善外觀、紓緩病徵(如痕癢或痛楚)外,亦有機會減低疣的擴散範圍及傳染他人的風險。
外用藥物
冷凍治療
激光治療
電灼治療
手術切除
此資訊只作參考用途,並非對個別個案提供診斷及治療。如有任何皮膚問題,請諮詢皮膚科專科醫生。
性病疣,又稱為生殖器疣、椰菜花,皮膚科醫生又稱之為尖銳濕疣,是一種常見的性傳染病,由人類乳頭瘤HPV病毒(HPV-6及HPV-11)所致,具有傳染性。患者的生殖器或肛門周邊部位會出現突起的肉色顆粒或腫塊,有時表面粗糙而狀似椰菜花。男性常見的發病部位包括陰莖、陰囊或肛門等,而女性常見的發病部位則包括外陰周圍、陰道或肛門等。
性病疣是由HPV-6及HPV-11感染所致,病毒主要透過性接觸傳播,例如陰道交、肛交及口交等。
外用藥物
冷凍治療
激光治療
電灼治療
手術切除
此資訊只作參考用途,並非對個別個案提供診斷及治療。如有任何皮膚問題,請諮詢皮膚科專科醫生。
灰甲,又稱甲癬,是指甲與甲牀受真菌感染,由於香港的天氣較潮濕,灰甲患者十分普遍。
指甲顏色會呈灰、啡、黃及白等,並且會變厚、變脆、容易碎裂成粉狀,表面凹凸不平。灰甲可影響手指或腳趾。嚴重灰甲可引致指甲變形、甲牀分離、脫落而引起疼痛。灰甲具有傳染性,可傳染其他腳趾、手指或身體其他部位,如引致腳癬 (香港腳)、股癬、體癬等,亦可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,例如甲溝炎、蜂窩組織炎。
灰甲治療方法包括外用抗真菌藥物、口服抗真菌藥物、灰甲激光治療及外科手術,皮膚科醫生會視乎情況,作單獨或合併治療:
此資訊只作參考用途,並非對個別個案提供診斷及治療。如有任何皮膚問題,請諮詢皮膚科專科醫生。
皮膚癌屬於香港十大癌症之一,是皮膚科醫生常見的問題。皮膚癌是皮膚細胞的惡性增生,較常見的有三種:
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合共佔 98% 的皮膚癌,醫學上合稱為「非黑色素瘤皮膚癌」(Non-Melanoma Skin Cancer)。
長期接觸紫外線屬高危因素,尤其兒時曾經常曝曬。其他風險因素包括:
基底細胞癌:
鱗狀細胞癌:
黑色素瘤:
如果身上黑痣具有ABCDE法則等外觀上的可疑特徵,便有機會是黑色素瘤:
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是治癒率較高的癌症,主要透過手術切除腫瘤來徹底根治。放射治療則適用於無法接受手術、年老或身體虛弱的病人。其他的治療方法包括冷凍治療、電灼術刮除、局部化療、局部免疫治療等。 至於黑色素瘤,最理想是透過手術將腫瘤徹底切除。晚期患者或需接受標靶治療、免疫治療、化療、放射治療等。
研究顯示80% 的皮膚癌是可透過防曬措施預防,因此防曬措施應從小開始:
此資訊只作參考用途,並非對個別個案提供診斷及治療。如有任何皮膚問題,請諮詢皮膚科專科醫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