銀屑病-Psoriasis-1200x1214.jpg

銀屑病,俗稱牛皮癬或乾癬,但它並非真菌感染引致的癬,而牛皮癬或乾癬的名稱只會帶來誤解,最好避免使用。銀屑病(牛皮癬)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,皮膚會出現銀白色鱗屑的紅腫斑塊,可以影響身體任何部位,但最常見的部位包括頭皮、膝蓋、肘部和背部。本文將探討銀屑病的成因、症狀以及常見的治療方法。


汗管囊瘤-1200x1214.jpg

汗管瘤,又稱汗管囊瘤,是一種常見的皮膚良性腫瘤。它通常長在眼睛附近,有時候也可能出現在腹部、前胸和手臂上方。它們看起來是一些圓形的、肉色的、光滑的細小突起粒粒。有些人會搞錯把它們當成是脂肪粒(粟粒疹)、油脂粒或扁平疣。一般來說,長汗管瘤並不會讓人感到不舒服,也不會出現脫皮或者粗糙的情況,但是它們會影響外觀,而且隨着年齡的增長汗管瘤數目還有機會慢慢增多。

皮膚科醫生常見的皮膚疣相關病症:扁平疣 | 生殖器疣 | 足底疣 | 尋常疣


粟粒疹(粟粒腫)-1200x1214.jpg

粟粒疹就是粟粒腫,是一種常見的皮膚問題!它們看起來就像是小小的白色米粒,不痛也不癢。通常它們藏在臉部肌膚裡,有時候會在額頭、臉頰和鼻子出現。成因是由於角質積聚在肌膚表層下形成的,尤其發生在嬰兒身上,因為他們的肌膚代謝功能尚未完全成熟。如果成人出現粟粒疹,則可能是由於肌膚毛孔受損或者陽光損傷等因素導致的。不過,大多數粟粒疹都會自行消退。

推薦閱讀:濕疹病因及症狀全解析:預防、治療一次了解!


扁平疣具有傳染性-1200x1214.jpg

臉部出現小顆粒可能造成皮膚不平整,影響外觀,許多人可能會擔心是否罹患扁平疣,因為這種情況通常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(HPV)感染引起,具有傳染性。扁平疣是皮膚科醫生經常遇到的一種皮膚問題。除了扁平疣外,還有其他常見的皮膚問題,如汗管瘤、粟粒疹(油脂粒)、皮脂腺增生等,它們在外觀上與扁平疣相似,但其成因和治療方法卻各不相同。這篇文章將解釋這四種常見的皮膚問題,幫助您辨識和治療它們。

扁平疣原因和治療

扁平疣,一種源於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的常見皮膚問題,其傳染性和外觀影響引起了廣泛關注。本文將探討扁平疣的病因、症狀治療方法,以幫助更多人了解和應對這一困擾。

扁平疣

  • 扁平疣是一種皮膚病毒疣,主要是由於表皮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(Human papilloma virus,HPV) 第3及10型後,不正常增生所導致的皮膚疾病,具有傳染性
  • HPV病毒透過接觸患者的皮膚患處,或接觸帶有HPV病毒的物件(如共用化妝粉撲、毛巾等)而傳播,免疫力較弱人士 (如糖尿病患者) 或皮膚有傷口者較易受到感染
  • 扁平疣常見於面部、頸部、胸部、腹部、手背等位置
  • 呈肉色或啡黃色、圓形或不規則形狀、輕微突起且平頂的細小顆粒,約1至4毫米,可以不均勻分散出現或數粒聚在一起
  • 觸碰或搔抓患處會令扁平疣擴散,扁平疣可以沿著搔抓路徑的細微損傷生長,呈現線狀排列
  • 大多扁平疣不痛不癢,主要影響外觀,有機會在數月內自行痊癒,但數量也可隨時間增加,臉上可以出現數十至數百粒的扁平疣
  • 如因扁平疣外觀問題或引起痕癢等病徵,便可考慮外用A酸藥物、冷凍治療、電灼治療、二氧化碳激光治療等。二氧化碳激光脫疣為其中常用治療,即利用二氧化碳激光(CO2 laser)精準地把扁平疣氣化燒焦,避免破壞周邊正常皮膚,傷口較為細小,疤痕風險較低,但也可引致色素沉澱等問題
  • 扁平疣屬於病毒感染,清除後仍有機會復發,免疫力較弱人士的復發風險較高

總的來說,扁平疣的治療需要針對個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方法,包括外用藥物、冷凍治療、電灼治療或二氧化碳激光治療等。然而,我們也要認識到其復發的可能性,尤其是對於免疫力較弱的人群。因此,及早預防和積極治療扁平疣是至關重要的。

汗管瘤原因和治療

汗管瘤,作為一種常見的良性皮膚腫瘤,困擾著許多人,尤其是青春期後的女性。儘管通常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,但其影響外觀的特點讓人不容忽視。本文將探討汗管瘤的成因、症狀及治療方法,以提供更多的相關知識。

扁平疣

  • 汗管瘤是一種良性皮膚腫瘤,由小汗腺內的汗管細胞增生所致
  • 汗管瘤成因未明,相信與遺傳、個人體質、皮膚老化、荷爾蒙等因素有關 ;但與眼周位置過度使用眼霜、化妝品等無關
  • 汗管瘤常發生在青春期後的女性,並隨年齡而增大或變多
  • 汗管瘤常出現在眼眶四周,尤其是下眼瞼(眼肚)位置,也可出現在前額、前胸、腹部、腋下、生殖器官等位置
  • 汗管瘤呈肉色或米白色略帶透明、表面平滑、輕微突起的細小圓形丘疹,約1至3毫米,丘疹可分散單個出現或數粒聚在一起
  • 汗管瘤一般不痛不癢,對健康沒有影響,只會影響外觀
  • 如因外觀問題需要治療,可考慮二氧化碳激光治療、電灼治療、手術切除等方法,當中以二氧化碳激光治療較為常用。傳統二氧化碳磨皮激光利用熱力氣化燒焦凸起的汗管瘤組織,一般只能作表面淺層治療,以縮細汗管瘤體積,但難以徹底清除深層汗管瘤的根部。由於汗管瘤生長於較深的真皮層,若用傳統二氧化碳磨皮激光深入氣化真皮層的汗管瘤組織,便會傷害真皮層,引起色素沉澱、疤痕、凹洞等問題
  • 另外,近年亦有研究利用分段式二氧化碳激光,以治療深層的汗管瘤組織,並希望藉以減低疤痕風險
  • 由於汗管瘤的成因與個人體質有關,且任何治療方法也難以安全地徹底清除位於真皮層的汗管瘤組織,所以汗管瘤於治療後仍有可能復發

總的來說,對於汗管瘤的治療,二氧化碳激光治療被廣泛應用,然而其復發的風險仍然存在。因此,更多的研究仍在進行,希望能夠找到更有效、更安全的治療方法,以應對這一常見的皮膚問題。

相關閱讀:汗管瘤是什麼?汗管瘤如何預防以及治療?

粟粒疹(油脂粒)原因和治療 

粟粒疹,雖然在一些場合被稱為「油脂粒」或「脂肪粒」,但這並非正確的醫學術語,易於誤解為其他皮膚問題。本文將深入探討粟粒疹的特點、成因以及常見的治療方法,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一常見的皮膚困擾。

粟粒疹

 

  • 粟粒疹,醫學上又稱為粟粒腫,坊間部分人士會稱之為「油脂粒」或「脂肪粒」,但油脂粒或脂肪粒並非正確醫學名詞,容易令人誤會為其他皮膚問題
  • 是一種的良性皮膚小型囊腫,囊腫包裹著異常堆積的角質,生長在表皮層與真皮層交界或真皮層
  • 粟粒疹分為原發性(與先天遺傳、個人體質等有關)及繼發性(例如與皮膚受傷有關,即皮膚擦傷、水泡或傷口癒合後形成; 或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等藥物所致)
  • 發生於任何年齡及性別
  • 粟粒疹常出現在眼眶四周,如眼肚、眼皮位置,或前額、面頰等位置
  • 呈珍珠白或黃白色、輕微突起的圓形細小顆粒,約1至2毫米,形態像白頭粉刺,可分散單個出現或數粒聚在一起
  • 一般不痛不癢,對健康沒有影響,只會影響外觀,即使不治療也有機會在數星期內自行消失
  • 如因外觀問題需要治療,常用的治療方法例子包括用消毒的針挑破或二氧化碳激光鑽洞,再擠出粟粒疹的堆積物

儘管粟粒疹通常對健康無大礙,但對外觀造成的影響令人困擾。當然,若有外觀上的煩擾,可以考慮治療,常見的方法包括用消毒的針挑破或二氧化碳激光治療。但無論如何,了解這些常見的皮膚問題及其處理方法,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應對相關情況,保持皮膚的健康與美觀。

相關閱讀:粟粒疹是什麼?如何處理粟粒疹?

皮脂腺增生原因和治療

皮脂腺增生,作為一種良性的皮膚疾病,雖然對健康無大礙,但對外觀造成的影響令人不安。本文將深入探討皮脂腺增生的成因、症狀及治療方法,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對這一常見的皮膚困擾。

皮脂腺增生

  • 皮脂腺增生是一種良性的皮膚疾病,因皮膚的皮脂腺的增生肥厚所致
  • 皮脂腺增生成因未明,相信與皮膚老化所引起的荷爾蒙變化有關
  • 常發生在中年以後,男性多於女性
  • 常見於皮脂腺分佈旺盛位置,例如額頭、鼻子、面頰,有時也可出現在乳暈、前胸、生殖器等位置
  • 呈肉色或黃白色、突起且平滑的細小圓形丘疹,約1至3毫米,中央常可見凹陷(像火山口),邊緣或可見分叉的微細血管,可以作單顆或多顆出現
  • 一般不痛不癢,對健康沒有影響,只會影響外觀
  • 如因外觀問題需要治療,可考慮二氧化碳激光治療、電灼治療、冷凍治療、手術切除等方法,當中以二氧化碳激光治療較為常用,較少留下明顯的疤痕,但可引致色素沉澱等問題,也容易再復發。若皮脂腺增生嚴重及其影響範圍廣泛,可考慮口服A酸治療,以抑制皮脂腺的增生,但停藥後可能會復發
  • 任何治療方法也難以徹底清除位於皮膚較深層的皮脂腺增生組織,所以治療後仍有可能復發

儘管皮脂腺增生難以完全根除,但我們有多種治療方法可以選擇,包括二氧化碳激光治療、電灼治療、冷凍治療等。然而,無論選擇何種治療方式,都需要意識到復發的可能性。因此,及早的預防和積極治療對於管理皮脂腺增生至關重要,以確保皮膚的健康與美觀。

皮膚科醫生提醒,並非所有扁平疣、汗管瘤、粟粒疹(油脂粒)、皮脂腺增生都必須接受治療,因部分有機會自行消退,或只是影響外觀。在接受任何治療方案之前,患者應諮詢皮膚科醫生意見,以了解治療的功效及副作用等。

撰文:劉顏銘醫生 Dr. Lau Ngan Ming、胡惠福醫生 Dr. Wu Wai Fuk

皮膚科專科醫生 SPECIALIST IN DERMATOLOGY


皮膚科脫墨方法-1-1200x1214.jpg

撰文: 胡惠福醫生 (皮膚科專科醫生)

墨痣是皮膚科醫生常見的皮膚問題。墨痣可以生長在身體任何部位,有些是在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形成,有些則是在後天才會出現,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,出現墨痣的概率也越大。墨痣出現在臉上有機會影響外觀,越來越多人向皮膚科醫生詢問脫墨詳情。

墨痣是怎麼形成的?

墨痣是皮膚表面出現色素凝聚,黑色素在皮膚局部增加引起的,如果黑色素在真皮層沉積凝聚,墨痣的顏色就與其所處的位置有有關,就被稱為真皮層痣,顏色會較淺,如果是在真皮層與表皮層之間,則被稱為交界痣,顏色會較深。

墨痣是怎麼形成的

墨痣會癌變?

大部分的墨痣都是良性墨痣,除非因外觀問題,否則脫墨不是必需。如果墨痣出現異常,便要小心會否病變成黑色素瘤,應盡快找皮膚科醫生檢查。

市民平日可以通過一些墨痣症狀,以判斷墨痣是否已經病變,例如:左右兩邊不對稱、沒有明顯的邊界、顏色深淺不一、直徑超過6毫米,在短時間內大小顏色發生改變。如果有這些症狀,一定要盡快去尋找皮膚科專科醫生檢查,以及早發現黑色素瘤。

墨痣是否會癌變

皮膚科脫墨有哪些方法?

最常用的脫墨方法有兩種,包括激光脫墨或手術切除。在進行脫墨前,皮膚科醫生會先確定墨痣是否為良性,若發現墨痣出現異常,便要避免用激光脫墨,以免拖延診斷治療,皮膚科醫生可能會進行皮膚切片檢測,以確認皮膚細胞組織情況,排除黑色素瘤的可能性。

皮膚科脫墨方法

激光脫墨 VS 手術切除墨痣:它們有什麼好處?

手術切除的脫墨方法是直接切除墨痣,然後縫合傷口,好處是可以一次性解決,而且手術切除一般都會切除得比較乾淨,復發率會較小,但是留疤的概率會比較大。

激光脫墨常會用到二氧化碳激光,完成之後會有小傷口結痂,會在一到兩週後脫落,好處是傷口較表面,留疤風險較低,也適合較小的墨痣,不過可能需要多次治療,而且有一定概率會復發。

激光脫墨

激光脫墨之後需要注意什麼?

激光脫墨之後會留下傷口,個人需要時刻注意傷口的清潔,保持傷口乾爽,避免出現傷口感染,在結痂之後等待自然脫落,也要避免暴曬,如果傷口較大,皮膚科醫生會推薦使用抗生素防止傷口感染。

皮膚科醫生建議,在日常生活中,也要經常保養皮膚,避免暴曬,出門時多使用太陽傘,塗抹防曬霜等,若是易流汗的體質,在出門是要隨身攜帶紙巾或手帕;在洗澡的時候水溫不要太高,避免皮膚燙傷。

常見問題

Q1:接受脫癦/脫痣療程後,會留疤嗎?

接受脫墨/脫痣療程後,留疤的概率會因治療方法而異。手術切除的方法可以一次性解決,但留下的疤痕概率較高;而激光脫墨通常使用二氧化碳激光,治療後傷口會結痂,約一到兩週後脫落,留疤風險較低,特別適合較小的墨痣,但可能需要多次治療且有復發機率。

撰文:胡惠福醫生 Dr. Wu Wai Fuk

皮膚科專科醫生 SPECIALIST IN DERMATOLOGY

此資訊只作參考用途,並非對個別個案提供診斷及治療。若有任何皮膚問題,請諮詢您的皮膚科專科醫生。


皮膚癌-1200x1214.jpg

撰文: 胡惠福醫生 (皮膚科專科醫生)

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(HKCR)數據顯示,皮膚癌屬於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,畢竟大多數癌症一旦到了中後期就幾乎無法完全治療。而皮膚癌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癌症,因為是在皮膚上,比較容易被發現,治癒率較高,與其他的癌症一樣,越早發現,治癒的概率越高。

皮膚癌相關數據

皮膚癌初期症狀

皮膚癌主要分為非黑色素瘤皮膚癌黑色素瘤皮膚癌,這些皮膚癌症狀都各不相同。

非黑色素瘤皮膚癌主要分為兩種,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

基底細胞癌初期症狀通常是會先長出一塊沒有痛楚的突出腫塊,生長緩慢,會逐漸侵蝕周圍的皮膚,但較少轉移到的其他的器官,所以致死率很低。

與基底細胞癌不同,鱗狀細胞癌有較大的惡性趨勢,在早期會有一個小腫塊,會隨時間慢慢變大,之後會開始潰爛腐壞。

而黑色素瘤皮膚癌是因為黑色素細胞癌變而成,屬於比較少見的皮膚癌。在初期,患者通常會在皮膚上出現黑斑,之後會慢慢變大,而且形狀呈不規則狀,會快速轉移到其他部位,診斷後要盡快治療。

皮膚癌種類及病徵

最常見的皮膚癌種類有三種,分別是基底細胞癌(佔70-85%)、鱗狀細胞癌(佔15-20%)、黑色素瘤皮膚癌(佔5%)。而在真皮組織和皮下組織的軟組織肉瘤就很少發生。

基底細胞癌

基底細胞癌有幾個特點:一是生長得慢,因為比起其他的惡性腫瘤,基底細胞癌生長的速度很慢,這也是它經常被忽略的原因;二是發生轉移的概率很低,基底細胞癌很少侵入其他的器官,最多只會侵蝕附近皮膚;三是致死率十分低,正因為基底細胞癌幾乎不會轉移,所以致死率很低。及早發現通常可治愈。

白人得了基底細胞癌一般是肉色或者粉紅色,與白人不同,而亞洲人的基底細胞癌一般是黑色,長得和很像,所以才經常會被忽略。如果你身上有那一個痣會出現破損流血的現象,仔細觀察表面還有一些血管,便要小心患有基底細胞癌,皮膚科醫生建議進行詳細的檢查。

鱗狀細胞癌

鱗狀細胞癌是鱗狀細胞發生病變之後的結果。與基底細胞癌不同,鱗狀細胞癌比較容易發生轉移。如果太遲發現會入侵血管和淋巴管,再轉移到其他的器官,於此時進行手術切除也有復發的可能,預後情況較差。

鱗狀細胞癌多發生在經常曬傷或者燒傷的皮膚上,而且生長較基底細胞癌快,有較高的侵略性和擴散性,而且鱗狀細胞癌的外表形狀各異,一般都是提取了活組織樣本檢查之後再診斷。

鱗狀細胞癌

黑色素瘤皮膚癌

黑色素瘤皮膚癌屬比較罕見的皮膚癌中一種,女性患者的黑色素瘤皮膚癌通常發生在大腿上,而男性多發生在背部。雖然這種皮膚癌比較少見,但卻是十分容易轉移的皮膚癌,只有在初期發現才有治癒的機會。

黑色素瘤是目前最危險的皮膚癌,也是皮膚癌患者中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。不過黑色素瘤皮膚癌在白種人身上比較常見,有些是由痣轉變而來,如果出現墨痣突然變大,而且邊緣不規則,顏色發生變化,同時伴有瘙癢的情況出現,必須盡早醫治。

延伸閱讀:哪些人比較容易患上黑色素瘤?

如何進行自我監察是否可能患皮膚癌?

皮膚癌診斷方法有很多,但如果身上的黑痣具有ABCDE法則等外觀上的可疑特徵,便有機會是黑色素瘤皮膚癌:

  • A (Asymmetry): 黑痣出現左右不對稱
  • B (Border): 黑痣的邊緣不規則
  • C (Color): 黑痣的顏色不均勻、有多種顏色
  • D (Diameter): 黑痣的直徑大於6厘米
  • E (Evolution): 黑痣出現快速變化,例如變大、突起、出現潰瘍或流血等;

所以當發現身體上某處皮膚出現不規則形狀的黑色素墨或痣,就要盡早接受診治。

皮膚科醫生推薦

皮膚癌預防

  1. 防曬

皮膚癌發生的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日曬,紫外線暴曬就是皮膚癌的主因,所以預防皮膚癌最重要的就是防曬,避免長時間暴曬,出門的時候可以遮太陽傘、塗防曬霜

  1. 健康飲食

與其他的癌症一樣,健康飲食,多補充維生素,增加身體免疫力,是預防皮膚癌發生的有效方法之一,特別要多吃水果蔬菜;

  1. 適當運動

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多運動、強身健體,適當的運動有助於增強身體免疫力。記住,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皮膚癌的關鍵之一。

皮膚科醫生意見

皮膚癌是一個比較容易發現的癌症,因為皮膚癌發生的時候,皮膚一般會有異常,肉眼可見。和大多數癌症一樣,越早發現,治療皮膚癌成功的概率就會越大。綠色飲食,適當運動,注意防曬,保持健康生活,可以預防大多數癌症。

更多閱讀:脫墨的方法有哪些?

皮膚癌常見問題

Q1:皮膚癌有什麼徵兆?

一般來說,皮膚癌主要有三種類型:基底細胞癌(佔70-85%)、鱗狀細胞癌(佔15-20%)和黑色素瘤(佔5%)。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,轉移風險低,但容易被忽略,主要表現為肉色或粉紅色斑塊。鱗狀細胞癌則較易轉移,通常形成於曬傷或燒傷皮膚處,生長速度較快。而黑色素瘤雖然罕見,但是容易轉移,女性患者常見於大腿,男性則多發生在背部。

Q2:如何有效預防皮膚癌?

預防皮膚癌的關鍵在於避免紫外線的傷害。出門前應塗抹高SPF值的防曬霜,並選擇遮陽帽和太陽眼鏡,以減少暴露於陽光下的時間。此外,保持健康飲食也是預防皮膚癌的重要一環,多攝取富含維生素的水果和蔬菜,有助於增強免疫力,進而抵禦皮膚癌的風險。適度的運動也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,建議定期運動,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。

撰文:胡惠福醫生 Dr. Wu Wai Fuk

皮膚科專科醫生 SPECIALIST IN DERMATOLOGY

此資訊只作參考用途,並非對個別個案提供診斷及治療。若有任何皮膚問題,請諮詢您的皮膚科專科醫生。


© Precise Dermatology & Laser Centre. All Rights Reserved.